學校電子教學統籌組最少僅2人 港大研究:加強網上教學準備有助收窄弱勢學生數碼鴻溝
發布時間: 2020/08/25 16:31
最後更新: 2020/08/25 19:50
全港學校新學年「開學不返校」,香港大學近月進行研究發現,加強學校及教師對網上教學的準備程度,有助減低社經地位低的學生在數碼能力的弱勢,惟目前各校統籌電子學習的小組組成差異極大,最少僅由2名技術員負責,最多由逾20人組成。
港大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羅陸慧英今(25日)發表「數碼素養360」研究計劃的第二期報告,透過6至7月收集53間學校數據,分析學校的電子學習政策及實施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果。
羅陸慧英表示,第一期報告已揭示網上教學會加深弱勢家庭學生的數碼鴻溝,產生疊加效應,但最新研究顯示,停課期間的良好網上教學準備,會對社經地位低的學生學習成果有明顯正面影響,對高社經地位的學生反而影響不大,估計因為社經地位高的學生,擁有學校以外的其他學習機會,故加強學校及教師對網上教學的準備程度,尤其有助減輕社經地位低的學生,在數碼能力的弱勢。
此外,愈廣泛的管理角色參與電子學習統籌,對學生各方面的網上學習經驗及教師準備程度亦有正面影響;若其他科目教師均有參與恆常運作及管理,學生的數碼技能亦會有明顯進步。
不過,各校統籌組的組成方式分別非常大,羅陸慧英指,研究顯示每間學校約需要8至10人才能提供所有電子學習服務,直言目前各校統籌組的分別之大感到詫異。
各校電子教學團隊一般名為「資訊科技統籌組」或「電子學習統籌組」,有一間學校僅安排2名技術員負責處理全校電子學習工作;最多學校、共19間學校有9至12人參與;4間學校更安排多過20人;而各校統籌組成員涉及的教學崗位種類數目亦存在差異,介乎1至6種,惟研究顯示有非電腦科教師參與其中的學校,亦對學生學習有正面影響。
羅陸慧英認為,此反映學校對電子教學的重視程度,以及所提供的服務存在差異;而部分學校僅安排與教與學工作無關的技術員統籌,但亦有學校安排副校長或科主任等教師帶領統籌,顯示學校之間的分水嶺,因應各學科所需的電子設備不同,建議相關在教與學具帶領地位的教師應參與統籌。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訂閱Telegram最新🍴✈️🎁優惠及送禮情報:https://bit.ly/3bebLM2
記者:馮琪雅